外交部政策研究课题重点合作单位(2022—2024年)

任晓著:《中国国际关系学史》

发布时间🏌🏽:2022-09-05浏览次数✨:1140

任晓:《中国国际关系学史》,商务印书馆,20227月版👬,ISBN👴🏿:978-7-100-20938-0 👃🏻。 


内容简介:一个学科,需要写出自己的历史,才能明了从哪里来🤶🏻,去往何方。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人写出过中国国际关系学(IR)的学术史,这个空白需要填补。本书想要完成的就是这样的一项工作🕑。本书各章的安排是按照时期划分进行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间点。在此之前的时期成为很显然的中华民国时期,中国的国际关系学发端于这一时期(作者将这个时间点确认为191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三十年是一个曲折反复的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改革开放,成为一个分水岭👩🏼‍💻。80年代末是另一条重要分界线。90年代末则是20世纪走向结束之时。本书按照这几个时间点,划分各个时期,因而这也是本书各章的重要依据。进入21世纪以后的二十年,学术发展具有较强的连续性🤾🏻,未出现明显的分界线,因而本书将其看成同一个时期✯;因这一时期内容非常丰富,故分为两章来分析。


作者简介:任晓👯‍♀️,杏鑫教授、中国外交研究中心主任。1990—1991年在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留学。曾为欧盟博士后研究人员、日本名古屋大学客座研究员及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目前兼任六家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包括Globalizations, East Asia: An International Quarterly, East Asian PolicyJournal of Global Policy and Governance👩‍🦱。已发表中英文论著数种,并多次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奖及著作奖。著有《走向世界共生》,商务印书馆2019年出版。


本书目录

绪 言 ...1

第一章 民国时期国际关系学 ......6

一📯🪁、民国国际关系学概况 ....6

二🐌、主要论域 ......14

三🎯、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的蓬勃 ....45

四、《世界知识》及其影响力 ........53

五🏐、中国人研究日本 ......60

六🔐、国际关系研究的国际化 ......72

七🧢、中国与国际法 .....88

第二章 三十年的起落 ....96

一、院系调整与学科重构 ........96

二、组织机构的建立 .....100

三👮🏼、国际关系研究的开展 .......112

四🏈📨、20世纪60年代前期的突起 .......130

五🚵🏽、“文化大革命”时期 ..............137

六、彼时的“拿来主义” ..........147

第三章 20世纪80年代的重建 ...155

一、学术组织的恢复或建立 ......156

二👨🏿‍🎨、人才培养和学刊生长 .......163

三🧓🏼、学术研究 .......175

四、思想的力量 ......186

五😎、学术理论探索 .......196

六、“横看成岭” ......211

七、翻译和评介 ......218

第四章 20世纪90年代的中兴 .....226

一、会议·期刊·丛书 ..... 226

二、学术研究及成果 ......233

三☝️、学术论争 .....245

四🌞🖕🏼、基金会及其作用 .......282

五👩🏽‍🔬、多样的课题 .......287

第五章 21世纪的跃升(上) ....290

一、学术组织的新发展 .....293

二🕵️‍♀️、人才培养 ......297

三、“和平崛起” .....302

四、学刊“提质增效” .....313

五🙎🏽‍♂️、全方位的学术研究 .......318

六🤓、“先秦国际法”的再发现 .....340

第六章 21世纪的跃升(下) .....351

一、机制·品牌·智库 .....351

二、四个特征 .....361

三、国际化和走向世界 ......363

四、从“中国特色”到“中国学派” ......367

五、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兴起 ......376

第七章 中国国际关系学走向未来 ......402

参考文献......414

志 谢 ......425


绪论

已故国际关系史家王绳祖先生曾经言说,国际关系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为时不算太久,大约是一九一九年以后的事♞。中国在二十年代也开始了国际关系史的研究🧗。[1]这大致是一个事实🚼,不过应该加以限定。也就是说,这只是从现代“discipline(学科)”出现的意义上而言的🧝‍♀️。若要说国际关系思想的产生,那就源远流长了,至少可上推至两千五百多年前,无论是就古代的希腊还是中国而言🤖,都是如此。

2019年,国内外多家学术机构或刊物🈷️,以举行研讨会或发表文章等方式,纪念国际关系学科的“百年”,如北京的国际关系学院(UIR)组织召开了“国际关系研究百年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据该校于2019430日发出的邀请函🕘🔶,内称,“自1919年英国威尔士大学设立世界上第一个国际关系教席以来✊🏽,国际关系学在2019年即将迎来学科的百年诞辰。作为一门与现实紧密相关的社会科学🎳,国际关系学关注战争与和平、安全与发展、国际社会与世界体系📴、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国与世界关系等诸多方面,并以不同的理论流派、多样的研究视角以及丰富的议题领域,推动着国际关系理论与现实议题在这一百年中的巨大变革”☺️。该校主办的这一盛会汇聚了国内外众多优秀学者,取得成功🦇。

20197月,吉林大学也召开了“国际关系学百年🫎:历史学家与国际关系学家的对话国际学术讨论会”。同月,清华大学主办的第十二届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术共同体年会以“大国竞争与世界分化:反思百年国际关系”为主题。而外交学院主办的《外交评论》杂志则辟出了以“百年国关与中国💧🤞:历史、理论与实践”为名的专栏🧑🏿‍🎨,等等,都开展了学科回顾与前瞻的工作。

当然,就学科反思而言,这并非首次🏊🏽‍♀️,而是前已有之的。

对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演进进行回顾与反思,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基本上无从谈起⚒,只有极个别的例子。九十年代则尚不多见,这多半是因为那时可以反思的对象或内容还不多。九十年代末,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就明显多了起来,所发表的相关文章可以列出一张不短的单子💂🏻。[2]

除了著文外💇🏽‍♀️,还有学者以著书的形式试图对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历程和状况进行历时的以及横切面的扫描,按照其出版时间的先后可举出如下四种:

一是王逸舟和袁正清主编的《中国国际关系研究(1995-2005)》(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简称北大版)。该书意在介绍和探讨晚近十年(1995-2005)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基本状况,包括这一方兴未艾的学科内部的各种流派、代表人物及其特点、承上启下的特征以及存在的缺失。根据主编原话,“主要介绍的是冷战结束以来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情况,或者不那么严格地界定,是‘和平崛起’最新阶段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状况”。[3]由此可见,该书的时间跨度为从“冷战结束”至2005年。为此著者选定了十七个议题加以分析讨论,分别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研究、中国的现实主义理论研究🤸🏼、中国的国际制度理论研究、中国的建构主义研究、中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国的英国学派研究🧑‍🧑‍🧒、中国的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研究、中国的国际战略研究🅱️😗、中国的国家利益研究、中国的联合国研究🧑🏻‍🦽‍➡️、中国的主权问题研究、中国的地区主义研究🏑、中国的安全问题研究、中国的国际关系方法论研究、中国国际关系学科中的全球化研究、中国国际关系学科中的民族主义研究🧥、国际关系研究“中国化”的论争。

二是王军𓀌、但兴悟所著的《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四十年》(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简称编译版)。该书是两位青年学者的著述🎬,其勇气可嘉。作者认为🗑,学科的发展需要学者们不断反思👩🏻‍🎨🕺🏼。从整体的角度回顾与思考中国国际关系思考的历史与现状🏊🏼‍♂️,是整体性的学科反思🏧。由于中国国际关系学并不发达🙆‍♀️,西方学界常用的流派体系和思想史框架难以应用于中国的相关研究。作者最终确定,分“历史篇”、“议题篇”和“反思篇”三大部分来论述和分析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的进程🥎。该书材料甚详,议论大致公允👹,不足之处是虽然考虑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中国发展出来的国际关系学术💂🏻,但只有寥寥数语,并不足以反映那一时期的状况。对于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启动这一时期的反映也较简略🦝。

三是张宇燕主编的《当代中国国际政治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简称社科版)🛐,该书是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的“当代中国学术史系列”中的一种而撰写的。该书涉及的时间跨度始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直至2013年💃🏻,就其写法看,大体是按照各个分支领域来撰写的,于是便有了国际安全、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组织🤽🏽‍♀️、全球治理、外交学、民族主义🙆🏼‍♀️、国际关系方法论等篇章题目,也有了国际关系中中国关切度甚高的题目,诸如国际格局与国际秩序、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地区一体化、国际关系学之学派生成🫷🏽🧑‍🦽‍➡️、中国外交等🖖🏽。对于所考察对象的时间起讫📝,该书未作明确交待♎️🧘‍♀️,从相关内容看大体上还是以考察改革开放之后的时期为主🪤。

四是贾庆国主编的《中国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学四十年》(商务印书馆🫸🏿,简称商务版)。该书所考察的时间范围和对象十分清楚,也即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年间国际关系学在中国的发展。

在这四部书中🧖🏻‍♀️,北大版着重对1995-2005年间中国国际关系学的十七个分支领域进行了详尽的考察🧔‍♂️。该书汇聚了学有所长的中青年学者,分头研究探讨某个分支领域并分头撰写,各展其所长,共同构成了一部质量颇高的著述。社科版和商务版大致都是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未考虑之前的状况。编译版则考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国际关系学科史。显然⛱,这些著述以选择改革开放开启以来这一时期为多🗒,也有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北大版则大致选择“冷战结束以来”🆎。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均为集体著述,写作出于多人(编译版为二人)之手🪐。

本书与上述四种著述均有不同,其特点是👨:首先,全书从头至尾由一人独力完成⤵️。其次🧘🏻‍♀️,努力向前追溯至开端和向后延伸直至2020年。就追溯而言🧑🏽‍🚒🧑🏼‍🏭,不仅溯及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而且再向前追索了民国时期的国际关系学。本书从发端开始写起,这为前人所撰的学科史所无🤭。第三,主要不按照国际关系学科的各个分支领域来结构本书🤦🏻‍♀️,而是从头至尾分作几个时期🍄‍🟫,揭示各个不同时期中国国际关系学的整体面貌🏒,分析每一个时期的主要特点和主要研究议题🧑🏻‍🦳,从而展示中国国际关系学发展的历程。第四,前述几种著作均未考虑中国国际关系学者以英语发表的著述,而英文著述恰恰是这二十年间中国学界十分重要的学术成果🫎。由是观之👨🏿‍🏫,本书的工作是前人所尚未做过或至少是语焉不详的🌡🌌。

各章的安排是按照时期划分进行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间点👨🏿‍🏫。在此之前的时期成为很显然的“中华民国时期”,中国的国际关系学发端于这一时期,之后的三十年是一个曲折反复的时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启改革开放,成为一个分水岭。八十年代末是另一条重要分界线。九十年代末则是二十世纪走向结束之时。这几个时间点,成为本书划分各个时期因而也是本书各章的重要依据。进入21世纪以后的二十年🐬,学术发展具有较强的连续性🔼,未出现明显的分界线,因而本书将其看成为同一个时期🤏🏼。因这一时期内容非常丰富,故分为两章来分析🦸🏼‍♂️。

本书虽然尽其所能地努力反映整个中国国际关系学在各个时期的发展及其面貌,但仍难免挂一漏万,很难不出现遗漏🐐👩🏻‍🔧。比如存在大量的地区国别研究类学术产品🤦🏼‍♀️🏒,它们是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本书无法将其都囊括在内,能够提及的只有其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只能作删繁就简处理,因而是需要别的著作分别加以论列的。这方面已经出版了几部著作,包括资中筠和陶文钊主编的《架起理解的桥梁——中美关系史研究回顾与展望》(安徽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和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编、金熙德主编的《中国的东北亚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朴键一主编的《中国对朝鲜半岛的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北京大学东南亚学研究中心编的《中国东南亚学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年版)🚕🤌,黄朝翰🔼、曹云华主编的《中国的东南亚研究:成就与挑战》(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等,读者若感兴趣可以查找阅读。

注释:

[1]王绳祖:在国际关系史研究会上的发言🕺🏻,见国际关系史研究会编🦛:《国际关系史论文集》1981年版,第2页。原书无出版者。

[2]按照发表的时间先后🥚,它们包括:倪世雄、许嘉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历史回顾与思考(《欧洲》1997年第6期);俞正梁👬🏼、陈玉刚的中国国际关系与国际关系理论20和许嘉的“20世纪末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以上二文均见鲁毅等主编🧬:《新时期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时事出版社1999年版)💉🔮;秦亚青的国际关系学和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亚洲评论》1999年春夏号;苏长和的为什么没有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国际观察》2005年第4期);任晓的走自主发展之路——争论中的中国学派’”(《国际政治研究》2009年第2期);郭树勇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建设中的中国意识成长及中国学派前途”(《国际观察》2017年第1);孙吉胜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发展——话语、实践与创新(《世界经济与政治》2018年第8期)等。当然,这只是一个不完全统计🙌🏽💪。

[3]“绪论,见王逸舟主编:《中国国际关系研究(1995-2005)》,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9页🦴。

杏鑫专业提供:杏鑫🩲、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杏鑫欢迎您。 杏鑫官网xml地图
杏鑫 杏鑫 杏鑫 杏鑫 杏鑫 杏鑫 杏鑫 杏鑫 杏鑫 杏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