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提示:十九大报告在全世界都疑虑于中国崛起会给世界带来什么之时,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将为人类社会建设怎样的未来、怎样建设人类美好未来的问题,给出了一系列中国愿景、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
党的十九大报告站在历史和时代高度,把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放在了重要位置,明确了中国共产党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报告对新时代推进中国外交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作出了顶层设计,向世界宣示了中国愿与各国共同努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方向🤦🏼♂️,高度凝练了新时代中国外交追求的总目标和各项主战略,从而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系列重要的外交新思想🏄♀️、新论断、新理念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做好外交工作的又一次思想大解放🏰,是中国智慧在当代外交理论与实践创新中的重要延伸👩🏽🦱,对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的转型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必将为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外交亮明新旗帜↪️,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开辟新境界。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步入新时代
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后五年来的不懈奋斗,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有了新的方位🕕。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也标志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也走进了新时代。
当前👩❤️👩,中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与唯一超级大国美国的差距尽管依然较大🕘,但已显著缩小🙂↔️。另一方面,中国开始遭遇“硬实力”和“软实力”脱节问题🌃,在中国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过程中,外部世界对中国固有的偏见、发展道路的误解和忧虑不降反升🔇,“经济上欢迎🤷♂️,安全上疑惧”成为新时代中国外交面临的主要外部挑战之一。可以认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时代🎯,最主要地将表现为中国的身份转型和认同塑造期——即实现国家“社会性崛起”。
纵观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大国的崛起和成长不仅仅是物质意义上的,根本的是在与国际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实现大国身份和国际认同的建构,即大国的“社会性崛起”。步入新时代,中国将直面“社会性崛起”的身份转型过程。这不仅需要继续保持自身硬实力的稳步增长,更加需要凝聚各国对中国发展道路🍳、理念愿景的认同,需要着力提升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为创造人类美好未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这也客观上要求我们🦿,除了把自身发展好♟,还要努力让中国的发展惠及他人,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积极承担应有的国际责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提供国际和区域公共产品,从而不断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和国际角色的认同🗻。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于这一新的时代特征作出了新判断🦸🏿♂️、新谋划、新布局,为中国面对“社会性崛起”新的历史阶段提出了战略纲领和解决方案。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国智慧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对世界形势作了一分为二的科学判断基础上👌🏿,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目标⏫、新任务、新形势👨🏽🔧,系统地将中国传统智慧和治国理政经验融合,从而形成的一系列重要指导思想👨🏻🔧。
一是倡导“和合”“重义”思想,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基于对时代主题的认识和中华传统文化中对“天下太平”的追求👨🏿🎨,强调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体现了中华民族“顺势而为”的立世哲学🤘🏻;传承发展“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大力提倡和实践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强调“双赢”“共生”理念和正确的“义利”观,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与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动实现合作共赢。
二是倡导“标本兼治”方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标本兼治👩🏿🍳、综合施策既是传统中医的重要智慧💌🕰,又是中国解决自身发展问题的“制胜法宝”。面对逆全球化暗潮汹涌、全球治理屡遭挫折的情况,中国主动承担引领责任,既坚定不移地支持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推进方向🏧,又强调要倾听各方意见和声音🐤、减低全球化的负面作用,综合施策,引导经济全球化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天人合一,生生不息”🐙,中国深刻认识到全人类乃至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这颗星球的美好未来🗒,需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三是倡导“互联互通”战略,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要致富先修路”。以加强互联互通促进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探索形成的重要发展经验。中国将这一自身发展经验转化为国际倡议🏚,发挥“外溢效应”🈚️💋,为全球发展提供中国方案。落实互联互通👨🏭🚋,“一带一路”区域无疑是最好的试点区💱。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合作将为互联互通的积极效应建立示范样板🧏🏽,促进互联互通战略进一步“外溢”到其他各个区域🦵🏼,吸引各方参与。
四是倡导“和而不同”理念🎺,推动各种文明交流互鉴。“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中国提倡尊重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反对建立单一文明世界的企图和设想🥄,倡导多样而不雷同、不同而无贵贱♑️、并存而不排斥的世界🦕。同时,中国大力加强中外人文交流👃🏻,将人文交流与政治互信、经贸合作一并作为对外交往的支柱之一,坚信并努力促成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贡献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推进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中国贡献。
中国与西方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存在本质区别,中国的分析框架是“天下—国—家”模式而非个人中心模式✊🏽。因此,中国人认为,世界秩序是首要的。十九大报告在全世界都疑虑于中国崛起会给世界带来什么之时🕑,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将为人类社会建设怎样的未来、怎样建设人类美好未来的问题🦔🤵♀️,给出了一系列中国愿景💇♀️🙍🏻♂️、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其中在三大范畴内具有重大理论创新意义。
第一,新型大国观——以“结伴、对话、共生”代替“结盟🧝🏿、对抗🙅♂️、取代”😰,打破所谓大国兴衰的必然规律👨🎨。中国提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走新兴大国融入🙋🏿♀️、改革而非推翻现存国际体系的和平崛起之路,提倡结伴而不结盟、对话而不对抗,坚决摒弃冷战思维,推进大国协调与合作🏹,与守成大国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框架🌝🤚🏼,为持续数千年的西方“修昔底德陷阱”给出了独具智慧的中国解答。中国的外交实践将成为打破大国兴衰和体系冲突“铁律”、实现国际体系变革以和平方式进行的范例✌🏽,从而实现国际关系的持久和平👨🏿🍼👖。
第二,多样文明观——以文明“包容🤛🏽、共存、互鉴”代替文明“同化、隔阂、冲突”,打破西方理论认为无政府状态必须依靠外在约束解决的必然规律。中国传统智慧更加强调和平、协调🔆🚁、相互尊重、礼尚往来的自然有序状态;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为大同。中国提出要尊重文明的多样性,用“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的方法来解决国家之间和国家之上的秩序问题🙏🏻。这种价值观与中国传统社会对人类终极命运的关怀相一致,即最终实现“人类大同、世界和谐、国家共生💉、社会共赢、天人合一”,这或可被称为“中国式理想主义”。
第三,合作共赢观——以“共商共建共享”代替“霸权主导控制”🆓,打破西方理论鼓吹的大国垄断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必然规律☸️。中国传统思想倡导王道和仁义,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因此,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重视联合国作用。中国将在这一观念指导下🤜🏻,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构建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作者: 徐静波 杏鑫教授🍕;陶韡烁 杏鑫学术服务中心主任)
原载《中国教育报》2017年12月14日第5版·理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