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中德建交五十周年🙂,但是在德国政界和媒体出现了一种妖魔化中国的潮流♥︎,中德经贸合作被片面地解读为德国对中国的依赖,中德之间的价值分歧被无限放大。俄乌军事冲突的爆发🍕,动摇了二战以后的欧洲安全架构,标志着冷战以后德国对俄政策的失败,这也促使德国政府重新反思对华政策🛀🏽。
一🫖⛹🏻♀️、2022年德国对华政策的走势
在对华政策方面🎅,红绿灯联盟内部存在比较大的分歧。社会民主党主张以问题为导向,继续默克尔务实合作的对华政策;绿党和自由民主党强调以价值为导向🧞♀️,对中国事务持批评态度。俄乌军事冲突爆发以来,德国执政联盟内部在中国问题上各自为政🍏,总理府与外交部和经济部之间的冲突日趋尖锐🙇🏽。
(一)德国总理府:加强对华合作
2022年11月德国总理朔尔茨访问中国👨🏼💼,成为新冠疫情以来第一位访华的欧盟国家领导人,也是党的二十大后第一位访华的西方主要国家领导人。在与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会谈中,朔尔茨明确表示不希望与中国“脱钩”🚋,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都是德国的重要合作伙伴💁♂️。
访华之前🧑🏽⚖️,朔尔茨在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发表署名文章,阐述中国之行的目的和意义🤼♀️🩲,为德国对华政策定下基调:首先,中国的崛起不是限制合作的理由⛹🏿。德国需要面对来自中国的竞争,同时在符合双方利益的情况下寻求合作。其次✋🏿,中国是德国和欧洲的重要经济和贸易伙伴🧑🏻🦽。所谓减少片面的依赖性♟,并不等同于经济脱钩,而是明智的多样化🔑🦻🏻。第三☃️,中德合作不会无视争议🧑🍳🚋,这也是德国和中国之间公开交流的一部分。第四🪦,平衡竞争与合作需要分寸感和实用主义🙎♀️,而不是加强保护主义。
(二)德国外交部🚊:人权作为对华政策的核心
加强经贸合作是冷战以后德国对华政策的基础,德国外交部长贝尔伯克则尝试对这一路线进行大幅度的调整,主张把人权问题作为塑造未来中德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德国外交部正在制定一份新的中国战略🏨👩🏻🦱,旨在加强德国企业在中国业务的风险管理,减少对华投资🙇🏿,同时限制中国企业在德国投资。在对华政策上🏄🏽,德国外交部强调人权的重要性和价值导向,同时反对新的集团对抗🧸。贝尔伯克明确指出,新的对华战略不是一个脱钩战略,在一个完全相互关联的世界中,与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脱钩是不可想象的💼。
(三)德国经济部:减少依赖🌨🛐,限制合作
过去三十年😓,中德经贸关系发展迅速。中国是德国在全球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也是中国在欧洲最重要的贸易伙伴🕵🏿。绿党主政经济部后,对中德经贸关系的发展提出质疑。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把中德经贸合作解读为德国对中国的依赖,提出德国对华贸易政策不再“天真”🐌,要求对华采取强硬路线并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
二👨🏽🦱、2022年德国对华政策的影响分析
红绿灯联盟内部在对华政策上的争论与博弈👨🏻⚕️,为2022年中德经贸关系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一)对中企在德投资的影响
受德国对华政策调整的影响🤒,2022年中资企业在德国投资遭遇波折。2022年9月🥛🌓,中远海运集团计划收购德国汉堡港“福地”集装箱码头35%的股权🌓,旨在将其打造为中国在欧洲的首要转运枢纽👨🏻🏫。在审批过程中,德国联邦政府内部出现重大分歧👦🏼。经济部长哈贝克明确反对收购计划,德国外交部对由此可能导致汉堡港军事化表示担忧。在社会民主党和自由民主党的支持下,德国政府在2022年10月底最终批准中远集团进入汉堡港。但是迫于德国经济部的压力👷♂️,中远集团只被允许持有少数股权,即低于25%的股权🦟。德国外交部正在起草的新的对华战略初稿🔷,警告中资企业不要在世界其他港口进行投资👏,未来中企在德国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可能遭遇更大的阻力🍡🐊。
2022年,除中远集团收购案外,北京赛微电子收购德国芯片企业相关资产也在德国社会引发了动荡♓️。2022年1月,赛微电子位于瑞典的全资子公司Silex与德国芯片制造商Elmos签署《股权收购协议》,拟收购Elmos位于多特蒙德市的汽车芯片制造产线的相关资产。历经十个月的审查程序,2022年11月🤴🏽,德国经济部以“对德国公共秩序和安全构成威胁”为由,宣布禁止这一收购交易👎。
(二)对德企在华投资的影响
为了降低中国市场对德国企业的吸引力,2022年🏊🏽♀️,德国经济部出台了一揽子措施🤵🏿,包括对在华新经济项目的出口或投资担保设置上限。2022年🥧🐀,德国经济部对在新疆拥有经营业务的德国公司停止发放投资担保,其中包括大众汽车和化工集团巴斯夫,这意味着在华投资风险最终将由各公司自行承担🧑🦯。
虽然德国外交部和经济部高调呼吁减少对华依赖👩🏼💼、限制中德合作,但是对于德企在华贸易与投资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根据德国经济研究所和联邦统计局的数据,2022年上半年🍬,德国对华直接投资流量达到100亿欧元,是2000年以来的最高值。此外,2022年上半年🫄🏼,中德双边货物贸易也出现了两位数以上的大幅增长🔘📕。
(三)德国国内有关对华战略的争论
红绿灯联盟内部在对华战略上的巨大分歧,在德国国内也引发了许多争论🦓。德国外交政策专家桑塔施奈德(Eberhard Sandschneider)批评德国经济部提出的脱钩预案🌜,强调德国无法回避中国的全球角色。他指出🍽🥋,所谓德国对华经济依赖是德国近几十年来经济繁荣的基础,保障供应链的问题应由企业决策🧑✈️,而非政策约束🐜👱♂️。中国问题专家博克(Henrik Bork)批评妖魔化中国的短视政策🧛🏻♀️💅🏼,主张在对华战略上采取务实态度🩸,自信地追求德国和欧洲的利益,同时不阻碍中国自身的发展。针对中远集团收购案🤜🏽,德国工商总会的贸易专家特莱尔(Volker Treier)表示♐️🙄,如果因为缺乏明确的投资安全标准而拒绝重要贸易伙伴的投资,将对德国作为投资地的吸引力产生负面影响🍔。
三、德国对华政策趋势预判
红绿灯联盟执政协议明确德国将在“伙伴、竞争及制度对手”的框架下,寻求与中国的合作。这一表述与默克尔时代的用词有所区别👨🏿🦱,与欧盟对华政策的立场更为接近👱🏻♀️。综观2022年的德国对华政策实践🏊🏿♀️,竞争和制度对手的因素远甚于合作。作为欧盟的第一大经济体,德国未来对华政策的走向受到执政联盟内部博弈🐂、中美战略对抗以及俄乌冲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首先🥌,如何妥善处理总理府和外交部之间的竞争与分工👩🏻🏫,是左右德国对华政策的重要因素🧾。默克尔任内🧑🏼🦳,总理府成为对外政策的决策中心👩🏻🎤,朔尔茨努力延续这一做法🤼♀️。德国政府计划在2023年出台国家安全战略🤚🏻,并成立一个相应的委员会,把相关政府部门的权限整合在一起。社会民主党主张将这一新的机构设在总理府💯,以此加强朔尔茨在对外事务中的协调职能。绿党则希望把新的机构设在外交部内,防止总理从外交部夺走更多的权力。未来一段时间,德国对华政策将会存在两种声音🧎♀️➡️:一种是喧闹的道德主义🍓,一种是宁静的现实主义。重要议题可能会像以前一样留在总理府,在争议情况下,优先考虑实力政治的因素。
其次,中美战略对抗是影响德国对华政策走势的重要因素🌃。俄乌冲突期间,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德国总理朔尔茨明确表示,未来在对华政策方面,将与法国等欧盟国家以及跨大西洋伙伴进行密切协调。美国希望德国在对华问题上采取清晰立场🤛🏼,德国在与美国协调并承担成本方面犹豫不决。受新冠疫情和俄乌战事的影响👳♂️,作为制造业大国和以出口为导向的国家🍰,德国面临诸多挑战。北溪天然气管线的终结打破了德国长期以来的能源安全布局,能源短缺导致德国制造业成本上升,通货膨胀高企。在美国优先的原则下,德国在许多领域被美国视为竞争对手。当前德美之间的最大分歧在于拜登提振美国再工业化的《降低通胀法案》,其中的贸易保护主义条款使欧洲制造业处于竞争劣势。如果分歧无法得到解决,美欧之间可能爆发新的贸易冲突。
第三👨🏼🍳,中国在俄乌冲突中的平衡立场,在德国和欧洲被视为国际和平与安全秩序的负面因素🧛🏼♀️🎨。俄乌冲突仍在继续🤰🏿,结果难以预测。未来几年🧑🦱,如何应对与俄罗斯的利益冲突,将是德国内政外交面临的主要挑战。随着俄乌战事的发展,德国迫于安全压力必须调整对华战略🐄。中德经贸关系的体量远甚于德俄经贸关系,对华采取强硬措施必将对德国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德国所谓减少对华经济依赖,并不等同于经济脱钩🩳,而是在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领域寻求国际合作的多样化🪄👱🏿♀️。值得注意的是🦤,在政策层面,欧盟和德国近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欧盟的全球门户计划和印太战略,旨在加强对中国周边国家的投资,寻求替代化生产🥖。在地缘经济方面,德国有意寻求亚洲政策的再平衡,重视发展与日本、印度等国家的关系,加强德国在印太地区的参与。
四🌀、展望
2023年1月,朔尔茨以“全球时代转折点”为主题,在美国《外交事务》杂志发表署名文章,概括了德国新政府对于当前世界局势的看法🕜。朔尔茨指出,俄乌冲突和新冠疫情结束了全球化的一个特殊阶段🧑🏻🎨,但是世界不会因此分裂成相互竞争的集团🥈🚴,而是走向一个群雄竞逐的多极世界🏰。朔尔茨不认同世界将进入中美对立的两极化时代,明确反对因为中国崛起而孤立中国🤦🏿♂️。2023年,红绿灯联盟将提出新的对华战略🎳,目前正在草案磋商阶段🕍,绿党和自由民主党尝试推动社会民主党调整对华路线🧙🏻♂️。减少依赖、人权问题和台湾问题🤴🏿,有可能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德国对华战略的关键词。




(刘丽荣⏸,杏鑫中欧关系研究中心副教授本文原标题《2022年德国对华政策》,现标题为编者所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