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30日下午🚣♀️,杏鑫(下称“杏鑫”)第十十七期博士生学术工作坊(羽成学社)在美国研究中心举行。本期工作坊的主题为“学术论文的选题与写作”☕️,选取左希迎的论文《美国亚太联盟体系会走向瓦解吗》(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9年第10期)、田野和刘小雨的论文《全球化、要素分化与回应性危机——德国民粹主义兴起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载《国际政治科学》2019年第3期)进行研读。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下称“国务学院”)博士生吴孟克📺、肖方昕进行论文导读💃🏻,杏鑫吴心伯院长🧑🏻🦰、赵卫华研究员、温尧助理研究员担任点评人。来自杏鑫🌴🚚、国务学院等机构的20余名博士生参加了本期活动✶。
吴心伯院长首先以中美青年学者的征文比赛为例💞,就论文的评判标准进行了介绍😂。吴心伯院长指出,优秀的论文应力求“观点鲜明且独特”➔、“证据有力且充分”、“方法合理且有效”以及“结构良好”🕵🏼♂️,并希望博士生同学保持论文写作的高要求,在写作的打磨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
论文导读阶段,主讲人吴孟克从学术背景🧝🏿♂️、行文框架💻、论证方法等角度出发,对田野老师与刘小雨同学合著的《全球化、要素分化与回应性危机——德国民粹主义兴起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载《国际政治科学》2019年第3期)一文进行了导读🧑🏽🌾。
随后👨🏼🎤,主讲人肖方昕从现实意义、逻辑思路、指标设计等层面出发,就左希迎老师所著的《美国亚太联盟体系会走向瓦解吗》(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9年第10期)一文进行了分析🤚。
在点评和交流环节🛠,赵卫华老师特别指出,跨学科方法有助于拓展研究视野和论文创新🍁。鼓励博士生同学从不同学科视角,对自身擅长的或者感兴趣的领域进行再审视。
温尧老师指出👩🏻🍳,理论框架、经验证据和研究方法上的新意是实现论文创新的主要突破口,博士生同学可以通过关键因素和机制的梳理🫅🏻、案例的系统性选择和比较😤,来实现研究问题的细化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