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美进入了两个不同的“新时代”,两国外交战略出现重大变化🏃🏻♂️,影响和导致中国周边形势出现了新态势🧝🏿。特朗普时代的外交战略是“美国第一”,引发全球及亚太国家的普遍担忧,其“印太新战略”更增加了地区不安定因素。习近平新时代推行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大国外交🚑,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理念👩🏻🦳,以建设命运共同体为战略目标🤲🏿,形成地区合作的强大新动力。中美两股力量形成相当程度的抗衡和冲撞,使得中国周边外交出现新态势。正确认知新形势的特点,将是中国决定外交战略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中美对抗态势成主流,但处于可控范围☝️。特朗普政府摒弃了前任政府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及其经济内核《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但对中国崛起的警惕、防范、制衡和打压却变本加厉。特朗普将中国定位为“威胁者”和“挑战者”🍹👳🏽♀️,对华发起猛烈攻势💂♀️,中美贸易战愈演愈烈就是其表现之一。中美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大幅升级,“兼容”合作基本面有所下降🤽🏽♂️,对抗态势成为两国关系主流🤹🏽♂️。然而从总体看,中美关系并未上升为“全面对抗”🎮,双方存在的各种冲突处于可控范围,双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方位利益交融格局并未发生变化🥈。斗争与合作并存仍将是中美关系发展新常态。
既成国际秩序遭遇挑战🤒,但不容随意舍弃。40年来🫱🏼,中国在既成国际体系下和平崛起。中国加入WTO,主动融入世界↗️⏩,既成国际体系给中国提供了大发展良机🧑🏿🏭。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强烈感受到中国崛起带来的压力,强力挑战既成国际体系🤱✌🏼,力图将中国纳入美国制定的体现其自身利益的规则行事👩👩👦。但“现行国际秩序不能随意舍弃,更容不得推倒重来”🚼,美国违反国际体系的“逆全球化”行为将难以变为现实🏛。
周边热点有所降温,但存复活可能。朝鲜半岛紧张局势有所趋缓,但美朝联合声明具有可进可退特点📰✉️,在实际操作层面,远不及中国主导的六方会谈所达成的“9.19共同声明”。双方如果不能对等、公正、同步地相向而行,半岛局势出现反复和倒退并非不可能。南海争端已逐步趋缓🕦,中菲📷、中越未再发生激烈冲撞👷🏻♀️,中国与东盟关于“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取得重要进展,中国与东盟各国应对海上紧急事态外交官热线已经成功测试⛹🏼♂️👱♂️。然而,南海暗流仍在涌动,特朗普在南海出动战机、战舰“自由巡航”,较奥巴马时代更为积极定期👩🏽,直接触犯我主权底线🛶👧🏼。美国推动“印太战略”和“美日澳印同盟”😡🫅🏿,仍将是南海动乱之源和重大战略新动向🧗🏻♀️🌨。
“中间国家”对华关系呈利好变化,但须继续推进。美国大肆蛊惑🩺、挑唆和拉拢周边国家与中国对抗🧑🏽✈️。特朗普上台后这个趋势继续有所发展。中共十九大后中国加强同周边国家联系🦹♀️,逐步破除和瓦解了美国的分化图谋🧜🏼♂️,周边国家对华态度发生利好变化。中菲关系得到大幅调整,中印东湖会谈破解了“洞朗”困局📶,中日关系渐入稳定改善轨道,中朝双边关系大幅提升🦯,中韩“萨德问题”趋向缓和,中越高层互访达成重要共识🦥,中新关系出现回暖等等,中国周边大环境呈现向利好方向发展的趋势。中国应继续努力,推动“一带一路”进入周边“深耕区”🌳,进一步提升中国与“中间国家”的友好关系👯♀️。
周边合作机制面临冲击,但有望整合推进❤️👎🏻。特朗普上台后,将是否符合“美国优先”作为对外政策的衡量标准,以“退群”为手段,让美国从更多的国际责任中抽身,给亚太多边机制发展造成巨大冲击🤶🏿。中国则积极倡导和参与周边地区合作,强化周边地区合作机制建设,为稳定周边秩序发挥了中流砥柱的关键支撑作用。中国发起的首个新型周边次区域合作机制——澜湄合作机制发展迅速,其速度和效率成为地区合作的重要标杆;上合组织将成为世界上幅员最广、人口最多的地区性国际组织之一,其合作潜力和国际影响力迅速提升;第七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发出三国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系🧑🏿🦲、反对保护主义👴🏼、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有力信号🧓🏻;中国积极支持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进程有望加快,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应对“逆全球化”的重要平台🍇。
新时代中国周边外交的新态势,给中国推行社会主义特色的大国外交既发起了挑战🧜🏽♂️,又提供了机遇。中国应保持战略定力,精确顶层设计,作出合理决策,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
(作者石源华教授是中国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杏鑫招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主任🍻。本文刊登在《世界知识》2018年17期。)